新書推薦:

《
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
》
售價:NT$
403.0

《
大学问·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(套装共4册)
》
售價:NT$
1805.0

《
索恩丛书·信仰与权力: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
》
售價:NT$
658.0

《
哲学之旅(第8版):一种互动性探究(最新完整版,2025中国-东盟影响力图书)
》
售價:NT$
764.0

《
何以为帝:雍正继位新探(清史泰斗冯尔康,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,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)
》
售價:NT$
347.0

《
元照英美法词典(简装学生版)
》
售價:NT$
505.0

《
防患于未“燃”: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(在故宫)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
》
售價:NT$
403.0

《
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: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
》
售價:NT$
403.0
|
內容簡介: |
《中国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及支持体系研究》根据我国人口数据,对我国未来人口变动进行了情景预测。在此基础上,《中国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及支持体系研究》首先根据相关理论与近年我国的实证数据,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讨论了老龄社会对经济的影响。《中国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及支持体系研究》作者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政策研究中心合作,构建了中国老龄社会CGE模型,对中国未来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与支持体系进行了不同方案的模拟。《中国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及支持体系研究》还对我国老龄社会的人口空间分布问题,以及老龄社会的养老、医疗与长期照料等社会支持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。
|
目錄:
|
目录
“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丛书”序
前言
章 中国人口前景展望及不同预测结果的比较 1
节 对不同来源人口统计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1
第二节 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水平研究 4
第三节 人口预期寿命与年龄别死亡率 8
第四节 人口模块:2018~2100年中国人口前景展望 11
第二章 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:理论与中国的实证 26
节 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:相关经济学理论 27
第二节 老龄社会的劳动力供给 32
第三节 老龄社会的储蓄与投资 39
第四节 老龄社会的技术进步 41
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45
节 年龄结构变动与消费结构、产业结构的关系 45
第二节 年龄别消费模式研究 48
第三节 教育、医疗和长期照护的年龄别总消费的估算 61
第四章 老龄社会经济特征的CGE模型分析 84
节 老龄社会经济特征:引入年龄消费模式的模拟分析 84
第二节 老龄社会经济特征:不同人口变动情景的模拟分析 91
第五章 老龄社会的养老保险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 101
节 中国养老保险与公共债务 101
第二节 一般均衡框架下含养老保险与公共债务的OLG模型构建 104
第三节 基于OLG模型的中国养老保险与公共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110
第四节 结论及政策讨论 118
第六章 老龄社会养老支持体系的公平、效率与可持续 120
节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120
第二节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率 138
第三节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139
第七章 老龄社会的医疗服务、医疗卫生支出及医疗保险制度 155
节 老龄社会的医疗服务 155
第二节 人口变动对医疗卫生总费用及医疗保险可持续运行的影响 161
第三节 健康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社会政策推进 173
第八章 老龄社会中的长期照护 184
节 中国长期照护体系的变迁与国际比较 184
第二节 老龄社会与长期照护 187
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201
第九章 老龄社会中公共品供给与支出结构 205
节 老龄社会中长期公共品供需结构变动 205
第二节 含公共品的多部门CGE模型 207
第三节 基于多部门CGE模型的政策模拟实验 211
第四节 本章小结 224
第十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分布变动趋势分析 226
节 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变动及其趋势分析 226
第二节 人口集聚与分布变动的新变化 235
第三节 城市人口迁移空间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244
第十一章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乡经济空间布局影响的研究 253
节 文献评述 253
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255
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乡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影响研究:总体模拟与判断 260
第四节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乡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影响研究:东部地区特征分析 272
第五节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乡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影响研究:中部地区特征分析 282
第六节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乡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影响研究:西部地区特征分析 292
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 302
第十二章 总结与政策建议 305
节 改革与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,更有效利用稀缺劳动力资源 306
第二节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,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308
第三节 促进积极老龄化,更有效地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310
第四节 实现有保障的老龄化 312
第五节 实现健康老龄化 316
第六节 应对长期照护的挑战 320
第七节 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,努力提升经济活力 323
第八节 从生育控制政策转向鼓励政策,确保中华民族人口的长期延续 323
参考文献 325
附录 340
|
|